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— 生物科分享

一、引言

怎樣才能學好一個科目?這是個學生和教師都常會問的問題。要回答這問題,當然亦不是三言兩語的事。但如果學生能保持良好的學習動機,相信在科目學習上要取得成功並不難。所以,作為一位科任教師,除了要掌握學科知識、教學技巧外,有效地維持甚至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,至關重要。以下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教學過程中的體會。

 

二、連繫日常生活

還記得初當教師的時候,曾有一段時間要兼教初中數學科。在教學生三角函數時,有學生曾問:學這些數將來有甚麼用?當時初出茅廬的我,真不知如何回答才對。幸運的是,生物科的內容與日常生活的關係明顯很多。在學習人體不同系統如何運作時,常有不少學生會來問一些自身的身體狀況;又例如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,更是引領學生學習相關學科知識的良機。由此可見,將學生要學習的內容盡量與他們的真實生活連繫起來,越是貼身、越是適時,便越能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。

 

三、分享自身體驗

在筆者的教學生涯中,如果要數算學生在課堂上最留心聽講的情境,必定是聽教師講述自身的經歷或體驗。分娩前的陣痛是甚麼一回事?到底有多痛?椎間盤問題會帶來怎樣的影響?無限生長的樹木到底可以長多高?智慧齒是不是一定要脫……每個話題,都是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好機會。教師在日常生活中,可多「收集」或累積一些與自己學科有關的經歷,因為這些都是課堂上能引起學生與趣的好材料。

 

四、讓學生當教師的老師

以往,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。但隨著科技進步,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化,資訊及知識的獲取已經較以往容易得多了。特別是智能手機廣泛使用,學生除了在課堂之外,課餘還有很多時間和機會按自己的興趣瀏覽不同的資訊及知識,有些知識更加可能連教師也未必完全掌握。如果我們能放下無謂的「權威距離」,讓學生「教導」我們一些我們仍未掌握的知識,不僅能達到教學相長之效,更能為學生帶來莫大的滿足感,促使他們在尋求知識上有更進一步的追求。

 

五、良好的師生關係

無可否認,當今世代的學生較以往的學生更趨向於自我中心,即所謂“The me me me Generation”,他們亦更傾向憑感覺行事。誇張一點來說,如果學生不喜歡你,不管你學識如何淵博,教學技巧如何純熟,你都無法令他在學科上有好的成果。相反,只要他們“like”你,很多事情便可以事半功倍。我這樣說並不是建議教師毫無原則去討好學生,而是要想方設法,與學生建立起恰當且良好的師生關係(包括課內和課外)。這樣,教學過程才能順利推行,學生的學習成果才有保證。

 

六、總結

教育實踐和教育心理學實驗都證明學習動機能激發適當的學習行為,使學生能朝著特定的學習目標邁進,並在向目標進發的過程中,克服各種困難。故此教師在其教學設計時,要刻意運用適當的策略,以維持及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,放大學習效能。

 

 

 

此文曾刊載於《創知中學教研文集》,2021。